学院新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专家学者共议:做好家庭教育,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作者: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30日 13:44

在4月28日-29日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庭教育学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上,来自家庭教育学专委会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与家庭教育理论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会上,据家庭教育学专委会名誉理事长赵石屏介绍,家庭教育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22年申报成功,各高校已经开始撰写相关教材。

13914A

家庭教育学专委会名誉理事长赵石屏在年会中致辞。本文图片均由 主办方 供图

与专家学者就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家庭教育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学科发展与做好家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交流了看法见解。

专家学者们认为,做好家庭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前需要针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没有形成育人全链条的现象,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而在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概念界定、学科定位及性质、研究取向、研究范畴等问题。

与之同时,家庭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数字时代要培养孩子的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家长不应逼孩子死记硬背,不能过早消耗孩子的元气。

我国家庭教育学发展现状如何?

澎湃新闻从家庭教育学专委会了解到,自去年该专委会成立以来,在学科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家庭教育学专委会名誉理事长赵石屏介绍,专委会的组织架构已基本完善,从最初的26所成员高校已发展到目前的81所高校、300多名会员,还有大量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后备力量。

科研方面,家庭教育知识体系还未形成理论框架,希望十年之内可以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专委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对适应现代、适应中国的家庭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组织专家学者编制了2024年课题指南。人才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22年申报成功,各高校已经开始撰写相关教材。学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举办了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平台建设方面逐步建成了宣传平台、数字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等。专委会也积极参与了家庭教育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工作。

赵石屏表示,作为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和正规军,专委会要秉承大学使命,为完成家庭教育的学科建设努力奋斗。

年会上,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介绍,在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了家庭教育专业课并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资源课,还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了家庭教育微专业,提升了师范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育人技能。

3A93C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在会上表示,家庭教育理论创新是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关专业研讨要突出政治性、坚持学术性、强化服务性、注重创新性。他希望专委会坚持主动正面发声,积极引导舆论,推动家庭教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教学会家庭教育学专委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缪建东呼吁,学者们要努力强化家庭教育的教育强国担当,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新质生产力价值,大力推进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是新的技术、新的价值、新的产业和新的动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要持续推进家庭教育实践的创新,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重新构建大学、学科、人才与社会的关系,要主动感知新变化,调整新定位,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潜能,寻找新方法,探寻新路径。他还建议,高等院校积极开设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大学能够育人,也能建家;从大学中理应走出建设社会的栋梁,也应走出和谐家庭的建设者”。

80A64

中国高教学会家庭教育学专委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缪建东讲话。

家庭教育相关调查研究,有哪些新发现?

年会中,多名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或团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并就做好家庭教育、家校合作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观点、建议。

深圳大学教授刘国艳分享了一些调研数据。其中,一份面向55000余名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家长有家庭教育指导的强烈需求,而指导服务渠道中,学校和老师是家长首选的主要渠道。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需求上,“心理健康知识”遥遥领先,其次是“亲子沟通的知识与技巧”。

刘国艳指出,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式的需求呈多元化分布,对专业性、系统性的指导需求最高,比较青睐丰富、富有趣味性的指导方式,对线上或线下一对一形式的个性化指导的需求也较大。

在另一份针对1089名幼儿园管理者和4010名教师的调查中,77.1%的管理人员认为很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90%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但现有指导培训与教师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离实现协同育人中各个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关联的1+1=>2的效能增效尚有差距。

经过对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家校合作领导力的调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郁琴芳发现,校长家校合作领导力水平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递减,女性校长的优势比男性校长更明显,中年校长领导力水平更为突出,高学历、正高级、以及接受过家校合作专题培训的校长领导力水平更高,但普遍存在重务虚轻落实、重结果轻过程、重常态轻危机的现象。

郁琴芳在其论文中指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与家庭、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为破解家校合作困境的关键点。家校合作中校长的关键作用和综合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构建家校合作愿景、营造家校合作氛围、推动家校合作实践、发展家校合作团队和加强家校危机管理五个方面。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李燕研究发现,疏离的家庭关系、父母自己玩手机的低头行为、用电子媒介当保姆、过度干预等因素都会导致孩子沉迷于屏幕并且引起心理适应性的问题。李燕建议,教育部门和社区合作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包,提供给父母关于如何有效监管和引导儿童媒体使用的策略和工具;学校定期为教师提供关于儿童媒体使用和网络安全的专业发展培训,帮助他们识别网络沉迷的早期信号,并有效介入;学校和社区应联合举办父母教育工作坊,提升父母的媒体素养和教养策略;教育机构应推广积极的媒体使用案例,向父母和教师展示如何利用媒体工具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减少消极使用的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辛治洋,同时兼任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他关注到“流动性”这一理解家庭教育的新框架。辛治洋指出,流动性是现代中国家庭的普遍特征,流动家庭是现代中国家庭的代名词,家庭教育的流动性框架与现代治理的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原则一脉相承。

他认为要研究家庭“点”“网”双主体、流而不散的原因,关注现代家庭教育的流动性危机,在家庭与社会多维而又立体的互动关系中,将这种流动性及其后危机置于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文化传统、制度体系和综合治理中予以考察,才有能形成较为全面和客观的科学认识和政策支持。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永与其课题组成员基于对532篇新闻报道的文本挖掘发现,家校互动和学习关注是媒体报道的高频词,小学阶段和校外培训机构是关注的焦点。张永指出,在媒体报道中,家长担当了“成长的合作者”“学习的支持者”“情感的陪伴者”“健康的守护者”等四重责任。他建议家长要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素养,力求做到具备参与决策、课题分题,合理期望和全人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做好家庭教育,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年会中,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有待理顺和解决。

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汪歙萍表示,我国家庭教育面临如教育功利主义、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学研究非常重要。针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没有形成育人全链条的现象,她呼吁要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已经成了政策热词,民生热议和理论热点;而机制建设着力要解决的现实困扰是六个“不”,即教育目标不一致、教育关系不协调、教育资源不共享、教育责任不共担、教育功能不互补,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的发展不全面。她认为,必须着力整体提升家长协同育人能力、加强校家社协同组织与功能建设、资源倾斜分配助力弱势群体、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校家社贯通提升育人质量。

F954A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康丽颖在年会中作学术报告。

针对家庭教育研究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相互掣肘的现状,山西大学教授侯怀银认为,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目前亟待解决概念界定、学科定位及性质、研究取向、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问题,亟须完善学科建设的内在学理制度和外在学科建制,处理好学科建设中家庭教育学研究与家庭教育研究的关系、家庭教育学研究与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家庭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学的中西关系,树立超学科思维,增强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使命感,做到学科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自尊和自觉。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童星认为,家庭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包括开放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过度执着于传统学科评价标准将导致学科的自我禁锢、封闭僵化和快速式微。在知识快速迁移和方法多元交融的背景下,应加速家庭教育研究的学科化转向。为此,他建议,第一要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科学化的研究促进学科化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第二要由外促内,以外部建制搭建家庭教育研究平台,汇聚学科建设力量;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循证家庭教育实践,提升家庭教育学科合法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指出,家庭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迅速,呈现出六大趋势:一是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关注,关注家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影响,研究更具生态化;二是追根溯源,多层级地探讨父母养育状态的影响因素;三是关注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四是重视纵向追踪研究,提高解释与预测发展的能力;五是研究范式从“以变量为中心”向“以个体为中心”转变,揭示个体的差异性;六是结合新方法和新技术,揭示家庭教育中的基因—脑—行为机制。

基于这些趋势,边玉芳提出,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紧跟国际前沿,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将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加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教材体系建设,开设更多相关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科学普及,为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指导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让每一个家庭和孩子受益。

此外,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教授王振存指出,家庭教育亟待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但尚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导致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协同育人不够等问题。他呼吁,要切实把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像对待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样给予重点支持,切实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从事教育战略规划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指出,血亲是家庭之本,是家庭教育的第一属性。家庭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没法追求公平和效率。他认为家庭教育哲学研究的是家庭教育的起源本质、实践特征和发展规律,应该成为一种发展的、有生命的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知识之学和实践之学。高书国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家教文化中“家正而天下正”“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构建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哲学。

数字时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发展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引发学者们对如何做好数字时代家庭教育的思考。

年会中,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范国睿谈到,教育源于家庭,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儿童教育学到终身教育学、从知识教育学到发展教育学、从学校教育学到系统教育学、从实体教育学到虚拟教育学、从无边界学习的混合教育学到大语言模型辅助学习的教育学的时代转向。未来,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将直面人工智能的挑战,走出以确定性知识的教与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学框架,深入探讨人类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BB19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范国睿发言。

家庭教育学专委会顾问、高教社副总编韩筠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面对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家庭教育专业建设和理论创新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嵌入数智化思维。教与学的范式以及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师生均需要培养和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同时,韩筠对家庭教育的专业建设和理论研究提出建议,包括进一步厘清学科概念和认知、完善家庭教育的知识体系、对应家校社协同提升家庭教育研究的内涵、研制家庭教育的标准体系和指南等;并建议有规划成体系地建设家庭教育教材、课程和数字教材以及学术著作,并辅之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融合。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学的15个基本命题假设理论,如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快速增大而父母教养的直接作用相对减弱、家庭中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的统一、亲子关系呈现生物属性减弱和社会属性增强的现代性趋势等。

针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化、网络化、下行式儿童中心主义、数字知识化、玩耍时间被结构化安排等5个特点,吴重涵强调,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对环境的适应力和有爱心这样的自治性人格,并指出研究证明,这“黄金三条”可显著减少心理疾病,同时可显著提高学业成绩。

家庭教育学专委会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雄在题为“在人类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像人类时代,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发言中,对比了人类大脑和人工智能不同的优势和缺陷。

杨雄指出,今天最稀缺的能力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了解大脑的特性,要培养孩子的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不要逼孩子死记硬背,不要过早消耗孩子的元气。

上一条: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举办宣传舆论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 下一条:傅声雷会见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副校长库兹涅佐夫·德米特里一行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方网站-Unique Platform 制作维护